LJP:男,现年38岁,汉族,吉林市人,大学本科毕业。因患精神疾病,于2009年2月11日,前来丹东向迟雅求助。
一、求助者一般情况
高中期间,即患上抑郁症,后发展为精神病。高考复课两年,毕业后第三年才找到正式工作,当中学教师。上班后便不能适应工作,从教师岗位退缩到教辅岗位,又从教辅岗位退回家。先后到沈阳、长春、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南京等地求医问药,均无功而返。
主要症状有:目举(眼睛上翻)舌歪,面色黧黑,言语迟缓,语无伦次,不知污秽,随地吐痰,有时躺在野地里睡觉,詈骂不分亲疏,有过打骂父母的行为,有幻觉,主要是幻听,自知力不完整。
二、心理评估与诊断
按照中医标准,诊断为癫症;按照精神病诊断标准,诊断为精神分裂症。
三、心理调适过程
一:接受求助:
对该求助者的治疗,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难题,那就是他不承认自己有病。为了提高他的自知力,咨询师与其进行了下面的对话:
咨询师:“你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吗?”
求助者:想了半天说:“我没有病。”
咨询师:“那你来做什么来了?”
求助者:“陪他溜达。”一边说,一边指着他父亲。然后说:“他有病。”
…………
咨询师:“你是大学毕业吗?”
求助者。“是!”
咨询师:“你的同学现在都在做什么呢?”
求助者:“都在上班。”
咨询师:“那你怎么没有上班?”
求助者:“我上不了班。”
咨询师:“为什么上不了班啊?”
求助者:“我有病。”
二:接受用药:
接下来的第二个难题是求助者不吃药。
2008年秋季,求助者到庄河去求助,那位医生给他开了很多的中药和西药,他回去以后,一点都没有吃。像他这种情况,不吃药是不会出现转机的。现在跟他交流,他说得多的一句话是“不知道”,还经常说“忘了”。
怎么能够让他吃药呢?为了攻克这个难关,我想了一个办法:将味道比较好的一味中药泡水给他喝。对他说“请喝一杯茶”。喝完以后,他说这不是茶。然后我对他讲:其实茶有很多种,我们现在喝的茶,也属于一种特殊的药,而药实质上是特殊的茶。同时,我将从黄山带回来的六种茶拿给他看,其中每一种的形态都不一样,这似乎印证了我的观点。由于那个用单味药泡的“茶”味道不错,他欣然地接受了。我关于药与茶的论述,他也觉得似乎有道理。
第二天,我将泡水的药增加到两味,他也接受了。由于他心理上对药没有了畏惧感,接下来就同意吃药了。
为了他能够顺利地坚持吃药,我让心理训练师每天陪伴他。他在心理训练师的陪伴下,每天从咨询室来到我家服药。咨询室到我家是6公里的路,他们要一路跑着来。跑到我家以后,他会口干舌燥,这时喝药,“味道好极了”。
就这样,顺利地克服了第二个难关。
第三关:解郁排痰:
求助者经常躺着,有时还随便躺在玉米地里,大道边上,身上搞得脏兮兮的。这与他体内经络中痰郁有直接关系。他思维缓慢,语言木讷,语无伦次,不知污秽,詈骂不分亲疏等,与他痰浊蒙蔽心神有直接关系。因此,治疗的首步是解郁排痰。
我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“和法”和“运动疗法”。“痰属寒邪,当以温药和之。”多年来,求助者很少出汗;咨询刚开始的时候,他每天锻炼出的汗都是冷汗;经过一段时间以后,开始出热汗了。这就是癫症的转折期。
我们将这些原理事先都告诉求助者的家长,以增强他们的信心。当求助者的变化正好与我们的预测相吻合时,家长更加相信我们了。对治疗也充满了信心。
求助者除了经络中的痰饮比较重以外,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他有血瘀。因此,他面色黧黑,皮肤甲错。这是郁症患者的后期的一个共性特征。一般先是气郁,接着,由于气郁而导致血瘀和痰郁。
经过3个月的治疗,目举症状消失,舌头复位不再歪斜了。
4个月后,不再随地吐痰,偶尔吐一次,能够立即用纸擦掉,语言比较完整。
5个月后,可以讲故事了,背诵诗词。记忆全部恢复,思维比较清晰,能够与人正常沟通,有时说笑话也能够听明白,发出会心的笑声。但是,有时还表现为情绪不够稳定,有妄想,口中时常发出一些意思不完整的声音。问他在说什么,他说不知道,好像有人让他说。
6个月的时候,能够安心地书写,代表咨询师给物业公司写感谢信。还能够帮助咨询室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。
第四关:行为训练:
由于求助者患病多年,其间出现严重退行,一些起码的行为习惯都有所改变。关于这一点,我们在治疗之初就开始注意,并加以指导与矫正。当求助者思维清晰之后,咨询重便放在规范行为习惯训练和锻炼语言表达上,为回归社会做准备。
对于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问题,实行厌恶疗法。当求助者出现随地吐痰现象时,立即予以惩罚,令其做20个俯卧撑,违反两次罚40个俯卧撑,并按照20n的通项公式予以计算,责令其自我惩罚。
对于语言交流沟通能力问题,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边饮茶,一边对诗、对对联,猜谜语,相互之间讲笑话。还安排心理训练师、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喝酒聊天,畅所欲言。
对于求助者行为的自我规划与管理问题,有意安排求助者做一些事情,锻炼他的综合实践能力,同时也锻炼他能将事情按部就班地做下来的耐心与意志。
第五关:重返工作岗位:
2009年9月24日,是求助者来英才心理咨询公司的第226天。这一天求助者告别了丹东,告别了心理咨询师,踏上了回程的列车,准备重返工作岗位。
为了答谢心理咨询师,求助者全家赠送给英才心理咨询公司一块牌匾,上面写着“上帝在心中”。他们想表达两层意思:一是心理咨询师迟雅、路博士是他们心中的上帝,因为他们到处求医都没有治好求助者的病,而迟雅治好了求助者的病;二是以示感恩,因为西方有句谚语:“上帝有两个住所,一个在天堂,一个在感恩者的心中”。这是求助者父亲提词,求助者书写的一块匾。至今仍挂在英才心理咨询公司的办公室里。
追踪回访:
2009年10月27日,电话得知求助者已经上班一段时间,在教务处工作。还于中秋节前夕处了一个对象,是一位小学教师。